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沙龙之六
主题:东西方比较视野下的中古君权构建
时间:201815日下午330—530
地点:逸夫楼5楼多媒体教室
报告题目:中古英国王权合法性的塑造
报告人:蔺志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英国史。
报告简介:本报告试图通过对中古英国王权合法性构建中的三个问题的考察,反思中古英国
政治文化的特色一、血统。诺曼征服到金雀花王朝到都铎王朝,英国历次改朝换代中
拿得出手的合法性基础就是血统这为英国政治博弈带来两个特色:1. 王位之争闲人免进;
2. 王权不会铺天盖地。二、神权。亨利三世重葬忏悔者爱德华,理查二世以盎格鲁萨克逊
时代的国王埃德蒙为主保圣人,其背后的理念反映了中古王权、宗教、教会三者的恩怨情仇。
三、民意。协商机制中外皆有,但英国在这方面大受推崇。过国王与贵族,与议会中的地
方代表之间是何关系,其实有很大的讨论空间,本报告将以征税权为例略作探讨。
报告题目:太宗昭陵与唐贞观时代的君权形塑
报告人:李丹婕,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隋唐史。
报告简介:本报告试图对太宗昭陵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将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展开这一研
究,其一,将昭陵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作为一个单独的个案进行分析其二,将昭陵作为
一个可视的、物质的、整体的景观进行考察;其三,切实回到初唐的政治环境和时代脉络当
中,体察当时的政治需求和统治者所提倡的意识形态,并探寻其与昭陵设计与营造之间是否
存在联系、存在怎样的联系。贞观十年(636)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只是这座建筑营修的
始,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昭陵的主体面貌才告结束。这漫长的十三年,正是贞观
王朝外交与内政最为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昭陵营建的过程,不过,关于这一过程的认知
却几乎是空白的本次报告试图将昭陵整体建筑作为一部“文本进行结构分析和局部细读,
并进一步追问,这座建筑究竟贯彻了怎样的设计意志,这样的设计意志如何得到实现,其呈
现与其他政治运作是否存在“互文”现象,又与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存在怎样的联系?以此
为线索,我们或许就可以发现昭陵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属性及其与贞观时代君权形塑之间密
不可分的联系。